电话
028-811032092
萧红和张爱玲是两位天才型的女作家,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奇特而重要的位置。二人不仅才气出众,而且生命历程和文学作品有不少相似之处,比力二者,能从中发现一些颇有意味的工具。萧红和张爱玲的人生境遇、文学作品及其被接受的历程,至少有四方面相似。
其一,她们各自都生活在一個反面谐的家庭,童年履历可谓不幸,都缺乏怙恃之爱。萧红出生后就被父亲嫌弃,父女关系冷漠紧张。
八岁时丧母,不久父亲再娶,后母对萧红也没什么情感。唯一的亲情之爱来自祖父的看护。张爱玲同样出生在一个不堪的家庭,怙恃情感反面,经常打骂。
父亲是前清遗少,消灭贵族,抽鸦片、嫖妓、娶姨太太,生活堕落。张爱玲四岁时,母亲远赴英国游学,父亲不满,幼小的张爱玲成为他的出气筒,经常遭遇荼毒。十岁时,怙恃离异,随后父亲再娶,后母和张爱玲关系紧张,曾因二人闹矛盾,张爱玲被父亲关禁闭达半年之久。 其二,两人都历经沧桑,恋爱婚姻遭遇不幸,晚景凄凉。
萧红尤甚,萧红短短的一生流离失所,恋爱婚姻屡遭挫折,先后被几个男子“扬弃”。1942年1月,三十一岁的萧红孤苦凄凉地病逝于香港一家医院。
张爱玲的人生境遇和恋爱婚姻也好不了几多,先是和汉奸文人胡兰成有过短暂的差池等的婚姻(胡是有妇之夫),二十世纪五十年月移居外洋,第二次婚姻也谈不上幸福。晚年幽居,基本隔离与外界往来。1995年9月,七十五岁时在洛杉矶寓所孤苦离世,去世一周后才被人发现。 其三,二人都具有文学天赋,在二十五岁前就出书或揭晓了各自的文学作品,并发生较大影响;而且,作品在精神气质上比力类似,都有一种悲凉气氛或悲剧意识。
二 如果要从萧、张二人的作品中各自提炼出一个关键词,我认为划分是“荒芜”和“苍凉”,这是一对近义词,在萧、张二人各自的文本中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。 萧红因为生命历程短暂,所以作品数量并不多,在她为数不多的作品中,《生死场》、《呼兰河传》无疑是代表作。《生死场》是萧红前期的作品,出书于1934年,小说形貌了二十世纪三十年月东北一座乡村生与死的故事。
那片黑土地灾难深重,村民生活痛苦而麻木,人们像牛马一样生活,“糊糊涂涂地生,七零八落地死”。萧红用令人惊心动魄的文字,给我们形貌了一个令人恐惧的荒芜世界,村民生活的外部情况恶劣,人的精神世界荒芜残缺。《生死场》是萧红的成名作,显示了她的现实主义文学才气。
《呼兰河传》是萧红后期的作品,是她最成熟的作品之一,更能全面显露她的艺术才气。这本并不算长的长篇小说,我更愿意看作是萧红的童年自传。在这部作品中,萧红开创性地为一个小城——呼兰河作传,她用儿童的视角、自然天成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北方小城荒芜而寥寂的图景。 呼兰河不仅城小而且冷清,只有两条大街,一条南北走向,一条工具走向,组成一个十字型。
灰扑扑的马路,车马事后灰尘滔滔,下雨天则是满地泥泞。呼兰河的人们生活在刻板而单调的世界,小城人的日常生活昏暗寥寂,困苦麻木,像北方的大地上的野草自生自灭。贫乏单调的生活滋生了人们的“看客”心理。
东二道街有一个大泥坑,正处路中央,不管下雨天晴,它都是一个庞大的陷阱,吞噬过许多巨细动物,车马跌落坑中是常事。而每当有车马跌入坑内,人们都乐于围观,“大家都对它起着无限的关切”,但一次一次的人仰马翻,并没有让谁提出填平泥坑并付诸行动。
大泥坑好像就是一个戏台,常年上演“喜剧”,大家都乐于在单调贫乏的日子里看戏。填平泥坑即是拆掉了戏台,显得不适时宜。 对于萧红自己而言,荒芜感更鲜明,“我”的童年单调寥寂,缺乏怙恃之爱,唯有祖父给予人间温情,险些没有同龄玩伴,只能和后花园的蝴蝶蜻蜓、野花野草为伴,“我”家的后花园成为“我”玩乐的天地。《呼兰河传》中作者四次写到“我家是荒芜的”、“我家的院子是很荒芜的”,重复提及荒芜,足见“我”的主观情感之强烈。
萧红童年的后花园,让人不禁想起鲁迅童年的百草园,相比而言,多姿多彩的百草园更烘托出萧红童年的孤苦寥寂。 从情感和心理上讲,寥寂是萧红童年的关键词。从心理学上分析,童年的发展情况潜移默化地影响一小我私家的一生。
萧红可谓典型,正是童年亲情的缺失和孤苦寥寂,使成人后的萧红盼望情感的慰藉,在恋爱婚姻中过于依赖男性,以致情感频频受挫。她想自立却又无法挣脱对男性的依赖,在这种矛盾心理中纠结而不能自拔,最终在寥寂中孤苦离世。1946年,茅盾在为《呼兰河传》所写的序言中,重复运用“寥寂”这个词叙述萧红以及呼兰河,多达二十五次。简直,茅盾先生找准了萧红一生的痛点——寥寂。
1944年,戴望舒曾拜谒过香港浅水湾旁的萧红墓,并写了一首短诗《萧红墓畔口占》: 走六小时寥寂的远程,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, 我等候着长夜漫漫, 你却听海涛闲话。 从深条理探究,萧红的寥寂源自童年生活的荒芜世界,荒芜与寥寂组成了萧红生命历程的因果关系,荒芜是因,寥寂是果。
张爱玲作品的焦点词毫无疑问是“苍凉”。《倾城之恋》的末端有这样一段:“胡琴咿咿呀呀拉着,在万盏灯的夜晚,拉过来又拉已往,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——不问也罢!”这一段差不多是张爱玲作品的内容提要或者说情感基调。
昏暗、沉闷、冷漠、压抑、孤苦、病态等词语组成了她的作品的底色。张爱玲爱用“苍凉”一词,偶然也会运用“凄凉”和“荒芜”等近义词,表达相近的寄义,如《金锁记》的开头:“三十年前的上海,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……我们也许没遇上瞥见三十年前的月亮……然而,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,再好的月亮也难免带点凄凉。” 张爱玲为什么特别偏爱“苍凉”?她在《自己的文章》一文中说出了谜底:“我不喜欢壮烈,我是喜欢悲壮,更喜欢苍凉。
壮烈只有力,没有美,似乎缺乏人性。”“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,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,是一种参差的对照……”“悲壮是一种完成,而苍凉是一种启示。” (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,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检察)萧红的荒芜更多出现的是外部世界的情形,包罗自然情况和人的生存情况,透过这些情形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人物心田的荒芜。
张爱玲的苍凉更多的是指向人生和人性,流露出悲剧意识。张爱玲的小说中外部情况形貌没有萧红那样普遍,情况只是人物体现的烘托,张爱玲更关注的是人心、人性。但从基础上讲,荒芜和苍凉并没有本质区别。萧红、张爱玲都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具有悲剧色彩的生存状态,萧红把眼光聚焦于乡村和小城镇,张爱玲聚焦的是上海、香港等多数市。
萧和张的文學气势派头是属于两种类型的,一个类似乡土民谣,一个类似都市盛行曲,虽然都具有悲凉的气质,但二者气势派头并非同类项,所以欠好下谁高谁低的结论。我比力赞同现代文学史家夏志清的说法:“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……她是二十世纪中国优秀的作家之一,她的作品将成为今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。”。
本文来源:E星体育官方网站入口-www.zhukaimall.com